在網絡上、朋友圈里,時常會出現一些“購買豬肉發現有蟲”的傳聞。前不久,就有傳聞稱,購買豬肉后發現其中能夠扯出一條條細長的“白蟲”(一些地方將其直接描述為“鉤蟲”),有些人甚至聲稱它們“水煮、油炸都不死”,說得令人毛骨悚然。
但是且慢,在豬肉里看到的白色條狀物,它們其實并不是蟲子。
豬肉里可能出現長條的白蟲嗎?
在傳聞中,上面的白色條狀物被傳成“鉤蟲”,但真正的鉤蟲其實是寄生在動物腸道的,在肌肉組織里面并不會出現。
真正能出現在豬肉里還肉眼可見的寄生蟲其實是囊蟲,也就是豬帶絳蟲的幼蟲形態。出現囊蟲病的豬肉也就是民間所說的“米豬肉”,不過這種情況下出現的是米粒狀的白色顆粒,也不是細長的白條。豬旋毛蟲的情況也是類似的。
其實,上述提到的這些寄生蟲在檢驗檢疫中都是常規的檢查項目,正規的屠宰中都要進行嚴格的檢查。只要從正規渠道購買檢疫合格的產品,遇到它們的可能性其實也很小。
奇怪的白條,其實可能只是被冤枉的正常組織
那么傳聞中的白色條狀物是什么?它其實是豬的肌腱,屬于正常的組織結構,和寄生蟲沒有任何關系。
如果購買的部位是豬小腿、豬蹄或者豬尾巴,那么在切割的斷面上看到這樣的白條其實是再正常不過了。這些部位的運動控制比較精密,肌肉和骨骼之間連接的肌腱也較為致密、狹長而且獨立。它們會呈現一條條的筋索狀,和肌肉組織剝離開之后,看起來就會有點像是白色的“蟲子“。
另外,豬體內還有其他一些容易被誤判成“有問題”的正常結構:
1、一些較為粗壯的神經纖維束,它們也是白色的長條狀。
2、 血管、淋巴管和乳腺管。不僅容易被認成寄生蟲,有時候擠一擠還會出血。
3、乳頭及周圍的皮膚。豬肚皮上會出現凹凸不平的現象,其實,這是豬乳頭附近皮膚毛囊的表現。在標準化屠宰流程中,豬乳頭一般是會被去除的。
4、味蕾。盡管豬舌頭是美味,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仔細觀察過它們。此起彼伏的味蕾有時也會被誤認為是長了什么“怪東西”。
豬肚疔:真正的危險來源
大家在購買肉類時總會關系寄生蟲的問題,不過其實只要從正規渠道購買,在肉類中遇到寄生蟲的風險還是足夠小的。而在另一方面,某些“偏方”和“野味”其實更值得警惕,野豬肚就是其中風險很高的一種。
在一些地方,民間流傳著吃野豬肚可以養胃的說法。人們還會專門挑長了“疔”的豬肚來吃。民間傳聞認為,“疔”是野豬生前吃毒蛇留下的標準,“疔”越多養胃效果越好。而事實上,養胃之說并沒有科學依據,這“疔”其實也是消化道寄生蟲感染的標志。
未經檢疫的野豬肚本來不應該流入食品市場,但現在,這種生蟲的豬肚依然有人出售,甚至被炒到數千元的高價。食用這種豬肚,感染寄生蟲的風險可想而知。